對話核心當事人:資本想賺快錢
2023年初,中國證券報記者前往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實地采訪。由于謝長生身體健康原因,記者未能見到其人,但其團隊核心成員C教授(簡稱“核心成員”)出面與記者進行了近一個小時的交流,以下是相關對話內容。
中國證券報:你們特別注重產業轉化?
核心成員:對,但我們轉化不是太成功,這確實跟產業有關系,加上我們沒經驗,對資本市場不太了解。從技術本身來說,產業大方向沒有問題,關鍵是看誰來主導,怎么主導。
中國證券報:你們開發了一種藍光存儲系統,磁光電一體化架構,能否介紹一下國內藍光存儲發展情況?
核心成員:紫晶(存儲)最早是做光盤生產線,做紅光碟片,2014年的時候也做藍光,25G的(碟片)。當時提出“四個一”,即10000片(一個光盤庫至少做到1萬片光盤),1GB/s(總體帶寬),100萬以下(每套光盤庫價格不超過100萬元),1PB(一個機柜的存儲容量不低于1PB),因為應用到大型數據存儲才有商業價值,理論上不外乎就是便宜、省電。公司名字則從紫晶光電設備改成紫晶存儲。我們只鉆研技術,在光盤生產線領域他們很厲害。有時候,資本想賺快錢,沉不住氣去沉淀。
中國證券報:武漢光憶是你們的產業化平臺?
核心成員:對。其實2013年學校要求做這方面工作,但并沒有特別運作這家公司,主要是技術沉淀,也就是基本維持。
中國證券報:武漢光憶旗下的超大容量光盤庫技術和紫晶存儲的藍光存儲系統是完全一樣的東西嗎?
核心成員:從名字上看一樣,但內容不一樣。我們用光憶來做這件事情,已經小規模試銷,因為成本低,F在做到磁光電一體化,根本就看不到機械延時。當然,我們并沒有大規模運作,因為光憶沒有生產線,主要靠朋友或者合作伙伴來推廣。技術是我們的發力點,(資本市場)太復雜,我們完全駕馭不了。
中國證券報:早期你們幫助紫晶存儲,想要完成產業化落地,但在產業化落地過程中,他們并沒有實現你們技術層面的這些東西?或者完成度比較差?
核心成員:當然我也能理解。他有上市的要求,上市公司要為股東服務。剛才你一查就知道我們在疊嘉,其實我不想搞,大部分股東扯皮。
中國證券報:你們專注學術,和資本運作其實是平行關系,是兩個世界。
核心成員:他們搞那些虛的,夸大的東西,我們又不知道,我們總不可能天天盯著。
中國證券報:之前紫晶存儲披露自主研發的藍光存儲系統通過工信部的科技成果評價。
核心成員:那只是生產,藍光存儲系統環節很多。
中國證券報:只是生產技術?
核心成員:對。他們其實最早的技術有一點,就是光盤鍍膜工藝。他們在工程方面做得挺好,但對于資本來說可能不太感興趣。
中國證券報:在產業化落地方面,你們之前一些合作伙伴,比如劉武軍、劉暢,他們現在還繼續支持你們嗎?還是說他們只是紫晶存儲那邊的?
核心成員:沒有。由于原來一直想,學校那邊要求知識產權費,他們公司一堆亂七八糟的事情,可能也沒錢,做不了知識產權轉化。我們支持他們是希望把技術真正落到市場,但公司在運作方面不是特別順暢。
中國證券報:是否利用家人代持方式,設立產業化平臺,再通過外部相對具有資源優勢的商業伙伴一起運作?
核心成員:找準人很重要,我們這么多年的經驗就是找準人很重要,但我們找不到合適的人。劉總(劉武軍)是主動找過來的,我們哪能辨別是不是(合適的人選)?然后他就帶各種領導來參觀,那就試試吧。當初為什么搞疊嘉,就是因為他們說市場我們都給你找好了。
當然,市場有很多變化,成功和失敗都有各種因素。產業化沒有做好,我覺得很重要的就是沒有找準合適的人。為什么我們找不到像浪潮這樣的大企業,因為他們不干這件事,包括華錄,他們不愿意合作。
中國證券報:背后有一些股東,存在短期的利益訴求,驅使公司冒進?
核心成員:對,他們的光盤生產線做得非常好。為什么和他們合作?在光盤生產線領域,國內市場他們主導,當時和他們合作就是看中這些。
中國證券報:他們當時沒有給你們股份嗎?
核心成員:其實私下里稍稍給了一點點,當然很少,我們也沒指望,那個時候還早。(記者注:紫晶存儲公開披露的股權結構顯示,該教授團隊沒有任何直接或間接持股。)
中國證券報:當時謝教授他們是怎樣分工的?
核心成員:謝老師是實驗室副主任(記者注:最新信息顯示,謝長生為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特聘教授,曾擔任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籌)副主任),分工就是謝老師做整體戰略支持。謝老師主要是學術、社會和資源等方面。
中國證券報:武漢光憶股東里面有王立環、劉玉姣、王瑋等人,這些都是你們的外部商業伙伴嗎?
核心成員:都是一些親戚朋友。